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(以下简称《建议》)提出“加快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”。这是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“加快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”之后,党中央又一次在重要文件中强调“加快建设质量强国”。
“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。”东北大学辽宁质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郁培丽认为,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质量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质量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。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是适应我国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战略选择。当前,我国有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,工业产品从面临“有没有”的问题转变为“好不好”的问题,但质量标准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。同时,我国社会消费类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。为此,必须加快建设质量强国,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》提出“实施质量强国战略”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提出“加快推进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建设”。如今《建议》再次提出“加快建设质量强国”。
“建设质量强国一直是我国发展的主旋律,从‘十四五’时期的‘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’到‘十五五’时期的‘加快建设质量强国’,凸显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建设质量强国的急迫性。”山东大学质量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温德成认为,要加快质量强国建设,必须厘清质量强国战略与制造强国、科技强国、航天强国、交通强国、网络强国等各类强国战略的关系,确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。质量强国既要融入各类强国举措中,又是各类强国战略目标的总体体现。
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尔顺认为,从“十四五”时期“加快推进”到“十五五”时期“加快建设”,用词的变化折射出质量强国建设进入攻坚提速的关键阶段。连续3个五年规划的持续部署,加上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》等政策支撑,形成了战略确立、稳步推进和加速突破的递进逻辑。“十五五”时期的“加快”二字具有鲜明时代背景:一方面,我国质量基础已实现阶段性跨越,产品、工程、服务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,为提速发展奠定基础;另一方面,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际竞争焦点愈发向质量、标准、品牌等核心优势集聚,亟需通过质量升级破解关键质量瓶颈。
“‘加快建设’是在方向明确、基础奠定的前提下强调速度和效率,它表明建设质量强国不再是遥远的蓝图,而是进入了全面施工、加速推进的新阶段。”清华大学质量与可靠性研究院院长李彦夫认为,这背后是紧迫感的驱使。由于国际竞争加剧,国内发展转型迫在眉睫,必须抓住发展机遇。与此同时,说明实践基础已更加坚实,具备了“加快”的条件。经过“十三五”时期和“十四五”时期的持续努力,质量强国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制度框架基本建立,《质量强国建设纲要》的出台,为加快质量强国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。产业基础逐步夯实,在高铁、核电、新能源汽车、5G等领域,中国质量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,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。
郁培丽表示,从“加快推进”到“加快建设”质量强国,体现了国家对质量工作的一以贯之,且在战略上更为紧迫和务实,表明经过“十四五”时期的顶层设计与基础布局,质量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路径已经非常清晰,现在到了全面发力、重点突破、提速增效的关键时期。这背后不仅是对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国质量工作的总结和认可,更是对内外部环境发展的积极回应,需要各方力量更积极地行动起来,将质量强国这一宏大的国家战略,扎实地转化为高品质的产品、工程和服务,最终支撑起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“十五五”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,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、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。
潘尔顺认为,与以往相比,未来5年及到2035年未来10年的质量强国建设将呈现三大新特征。一是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跃升。质量提升不再局限于具体产品或行业,而是覆盖经济社会全领域的质量变革,包括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等新领域。二是从国内适配到国际引领。在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等优势领域推动标准国际化,争夺全球质量治理话语权。三是从政策驱动到生态赋能。形成政府、企业、社会协同推进的质量发展生态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推动新技术、新工艺在质量领域深度应用。
“对比‘十四五’时期和‘十五五’时期关于质量强国建设的不同表述可以发现,质量强国与航天强国、交通强国、网络强国等并列,共同构成实体经济的立体框架,需要战略协同推进。”郁培丽说。
“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,我们需要全方位加快质量强国建设,需要在各行业领域贯彻质量强国战略。”李彦夫认为可以从3个方面着力加快质量强国建设:首先,明确质量强国建设范围,加快质量强国建设进程。质量强国建设涉及领域较广,通过界定范围明确建设方向。其次,需要加强计量、标准、认证认可、检验检测等要素的融合发展,实现规则与数据的融合、平台与程序的融合以及将标准需要融入管理体系之中。最后,加快建立产业共性技术需求图谱平台。由市场监管总局等牵头,联合龙头企业、行业协会,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,构建动态、可视化的国家级产业技术需求地图。平台可匿名汇聚、分析各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共性技术难题,为全社会的研发方向提供指引。
内容来源:中国质量报
本期编辑:
王 强(中国质量检验协会防伪溯源物流管理服务部主任)
本期采编:
刘 丽(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官方网站中国质量网执行总编)
刘 辉(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会长助理兼会员协作发展部主任)
本期选题:
王 剑(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会长助理兼企业工作部主任)
杨晓东(中国质量检验协会专家委员会负责人)
本期主编:
李昭娴(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副秘书长)
本期主审:
王 群(中国质量检验协会副会长)
